目录
教授专栏
林石城与吉林大学琵琶学科建设杨淑芳;4-9
扬州清曲与扬剧的比较研究邵萍;10-12
疫情下的钢琴即兴伴奏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刘柱;13-15
中俄跨界族群鄂伦春音乐研究包明德;王宝松;16-19
博士论坛
价值取向一致性原则下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整合探析赵青;20-23
广陵琴派琴乐传承特征探究苏侨;24-26
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课堂中的应用张尧;27-28
音乐美学
音乐美学系统与美育实践模式研究何雨梦;29-31
“音乐胶囊”之美育功效——读《蔡元培美育论集》刘娟;32-34
音乐教育研究
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实践马琳;35-37
论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冯丹;38-40
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研究何肖;41-43
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——以儿童领域为例刘森;44-46
红色音乐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王钰涵;47-49
红色歌剧排演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意义付光琪;匡传英;50-52
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于倩;53-55
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视奏能力的培养方圆;56-58
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的渗透曹国军;59-61
民族音乐研究
琵琶曲《秦俑》演奏分析张宇;62-64
聂耳与《义勇军进行曲》逯也萍;65-67
论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的传播杨璐一;68-70
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——以湖南省为例左文;71-73
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贾增辉;王娅琦;74-76
新疆少数民族民歌分析——以哈萨克族、维吾尔族为例贾姝君;77-79
民族元素在小提琴作品中的运用林诗斌;80-82
民间乐班音乐文化研究——以皖北民间乐班为例孟庆馨;83-85
广西灵山县烟墩大鼓的艺术形式调查邓婷婷;86-88
外国音乐研究
理查·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——以《小夜曲》《明晨》为例王娅;89-91
魔鬼般炫技——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作品赏析陈镜如;廖吉林;92-94
作曲技术理论
艾夫斯《黑暗中的中央公园》主题材料分析银慧军;95-98
斯韦林克《回声幻想曲》复调技法研究曹军;99-102
论彝族民歌《赶圩归来啊哩哩》的钢琴伴奏编配刘华清;刘岑;103-105
表演艺术研究
民族音乐作品中的影视歌曲演唱技巧分析崔欣阳;106-108
20世纪20—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意义及演唱特点蔡勉;109-112
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培养丁大水;113-115
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提升的路径张举政;116-119
复调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——以《巴赫创意曲集》为例关珺琼;120-122
车尔尼740第二课琶音快速跑动的技术训练方法李嘉懿;123-125
中国钢琴改编曲艺术特征及其演奏风格探析康若诚;126-128
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处理张轶夫;129-131
琵琶曲《渭水情》的演奏技法与情感把握王舒;132-134
河南筝曲《汉江韵》双手演奏技巧及其音乐风格王明瑶;135-138
二胡演奏与教学中背谱能力的培养顾昂扬;139-141
舞蹈艺术
从舞蹈中观“艺”与“道”——以《流浪者之歌》为例吕沂宏;154-156
自我筋膜放松在舞蹈科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曹兴;高娟敏;157-159
西周乐舞的传播机制及当代价值研究包艺;相宁;160-162
河北省博野县“花鼓落子”的舞蹈本体研究王鑫苗;曹海滨;163-165
硕士园地
新世纪以来中国流行歌曲的多维建构研究欧树宏;166-168
扬琴独奏曲《春》引发的现代扬琴艺术思考冯净扬;169-171
离散音乐:多元音乐教育的新内容卢艺;172-174
论歌剧《军中女郎》的女性主义萌芽贾思程;175-177
音乐学写作之“引路灯”——听韩锺恩教授讲座有感程旭;178-180
学术论坛
五行音乐疗法系统中“五音”外的“音”五行属性研究李京泽;程瑶;苏筱璇;181-183
美育中智能钢琴教育的适应人群与模式思考邬珅;杜婕;董婧辉;184-186
论沈阳市古典声乐音乐会中红色歌曲的曲目选择石尧尧;187-189
国产动画电影的配乐技巧与民族元素展现——以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为例杜沄;190-192
碎片化追剧心态与音乐剧入圈传播李子豫;193-196
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窦学攀;197-199
融华夏之文明 创国乐之新韵——由《玄奘西行》引发的民族器乐体裁发展的新思考李武学;翟庆玲;陈友强;200-202
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重构张俊梅;203-2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