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当代音乐家
《长征组歌》与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马子跃红雨;1-3+206
教授专栏
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阈下的高校声乐教育研究戴勇;4-6
高校琵琶演奏与教学中审美风格的呈现徐科锐;李天娇;7-9
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探析刘爱珍;10-12
红色歌曲的艺术特色与传承意义——以王莘《歌唱祖国》为例马克;徐德馨;13-15
博士论坛
根植沃土心有歌——艺术歌曲《小白菜》的唱法、旋法与写法郝苗;16-18
纲举目张 学以致用——评姜之国《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》李泽召;19-21
现实主义歌剧的先驱——比才的歌剧创作孙博;22-24
土耳其毛拉维教团萨玛回旋舞的成因解析洪宜德;董云;25-27
幼儿园教育中开展音乐构成要素活动的三个基本问题王京龙;28-30
音乐教育研究
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播方式探索赵婷;31-33
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冯丹;34-36
多元化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曹林;37-39
5G时代下钢琴在线教育研究季春玲;何晓慧;王泽;40-42
二胡练习曲发展与音乐院校教学实践探索——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梁伟;43-47
钢琴练习曲教学探析翟多;48-50
论声乐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桑文佳;51-53
音乐审美层次递增与视唱练耳教学闫琇虹;54-56
论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的听觉训练高珊;57-59
运用华语励志流行歌曲激发大学生的追梦情怀杨荟卉;60-63
“思政+音乐”视域下音乐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武文博;64-66
以“教编演”为核心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丁红梅;67-69
民族音乐研究
跨文化碰撞 跨时空融合——谈冯满天的阮乐艺术蒙威;70-72
从美学角度审视当代流行音乐的“中国风”元素秦佳钰;73-75
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中的运用——以《溟山》《幻想曲》为例王梦琪;76-78
花腔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演变与应用崔欣阳;79-81
试论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杨育玲;82-84
外国音乐研究
不忧伤的探戈——探戈音乐《化装舞会》在中国的形象变化胡敏鸣;85-89
论肖邦与希曼诺夫斯基玛祖卡舞曲演奏风格的异同刘雅琳;90-92
浅析肖邦《E大调第四谐谑曲》(Op.54)刘雪琦;93-95
20世纪日本钢琴热及启示王晨;96-98
作曲技术理论
从词乐结合谈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之法崔磊;99-101
贝多芬《第五钢琴奏鸣曲》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林偌彤;喻晓雯;102-104
佐罗塔耶夫《儿童组曲No.4》的作品结构分析张馨文;105-107
表演艺术研究
古诗词艺术歌曲《七步诗》的演唱分析李朋;108-110
“战友派”革命歌曲演唱特点研究王孝杰;苗雨;111-113
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——以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为例段玉香;114-116
斯义桂歌唱“秀气”论——以《教我如何不想他》为例刘虎成;董兵;117-119
歌剧《唐·璜》音乐风格与演唱分析赵楠萱;120-122
试析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能力训练策略谢金灵;123-125
谈幼儿音乐演唱技能的训练钟超;128-130
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演唱中的重要性陆澹丹;131-133
论古琴自学的策略柳叶;柳林子;134-136
舞蹈艺术
论中国非遗传统舞蹈的高校传承赵华葳;相宁;150-152
佛山南狮舞与梅州席狮舞的异同研究李智敏;153-155
基于情节冲突下蒙太奇创编手法的应用分析——以原创现代舞作品《身后事》为例吕盈昱;156-158
身体美学视域下舞者身体训练探究王舒涵;高娟敏;159-161
硕士园地
传统与西学的碰撞——读伍维曦《礼乐与国乐: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潮》李敏;162-164
传唱红色歌曲与红色文化的弘扬彭文文;165-167
剖析王光祈《东西乐制之研究》中比较音乐学的观念李琪;168-171
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诗学分析——以《魔王》为例王国顺;172-174
学术论坛
声乐中声带闭合不全案例研究综述——以八位学生演唱为例付佐勇;175-177
“popular music”和“pop”概念辨析及翻译周雨桐;178-180
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声乐表演意境马岩;181-183
论音乐教育中文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孙佳;184-186
试析五行音乐疗法中不确定问题李京泽;何谐;季惠斌;187-189
论雅尼《夜莺》的中国和谐思想赵晓东;190-192
大堂鼓与小军鼓发展探究陈利宏;193-195
女中音声乐教学中的重难点分析王晓梅;196-198
现代音乐表现中古典音乐元素之美——以皇后乐队《Bohemian Rhapsody》为例王子健;199-201
当代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脉络与突破詹宁;202-204